查看个人介绍

见天地 见众生 见自己

      阿太在我三年级的时候去世了。

      从三年级到大二,除了清明节扫墓,很少有机会回老屋去,第一次萌生出想给这座老房子拍拍照片的想法时,已是太迟。城市走得太快,老厝先是被年轻一代抛弃,再被这个时代抛弃。

      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对这个地方有如此深的感情,可能是因为她像一座无穷的宝藏,不断吸引着我从各个角落发掘时代的痕迹,也可能是因为她和无忧的童年相连,每一个细小的物件都会勾起我和阿太一起生活的记忆。

      前几天跟着外公和妈妈回村子里去。大多数的人家已经搬走,空荡荡的傍晚,下午四五点时分的阳光和红砖相照应,依旧是那种泛着点橘黄,熟悉的色调,除了远处建筑工地轰轰的机器声和偶尔在耳边窸窣的微风,整座村子静悄悄的。“好似一座鬼城”,外公说道。

      第一次,也是最后一次,把整个村子逛了个遍。其实在早些年前,有许多房子已处于废弃状态,每次经过时,我总会好奇着那扇紧闭的木门后方,有着怎样传奇的故事。现在,终于可以满足小时候那伸头探脑的好奇心了。废屋中,鞋子、行李箱、毛线、玩偶……各种带不走的或者已不值得带走的物品杂乱地躺在地上。在我眼里,它们似乎在进行着一场无声的控诉,同时,又夹杂着些许无奈之感。

      那时候的风吹得很慢,云也飘得很悠然,自在。每到傍晚,饭菜飘香,食物的香味中总夹杂着木柴燃烧的味道。端着阿太做的肉羹汤,坐在门前的石板桌旁,一边看着隔壁户人家院子前四处乱跑着的笨拙的母鸡,一边慢吞吞地消食。现在想来,这就是“古早味”吧。

      村里的人我认识得并不多,但每次回去遇上有客人来访,总会听到一两句“那谁家的女儿,已经长这么大了呀”的感慨。这是一种奇妙的经历,这一群人见证了自己的成长,而转眼间他们又不知已奔向何方。

      每一个洒满阳光,但并不炎热的午后,摇着草编扇,躺在竹席上,再快活不过。午睡醒后,便能看到在中庭里,又是那群熟悉的老人,摸着花花绿绿的四色牌,有一句没一句地唠着家常。偷偷瞄了几回,也没弄懂规则,便回到屋子里,拿阿太给的老旧边料布给娃娃做衣服。

      后来啊,少了一位。再后来啊,又少了一位。到现在,中庭也快找不着了,她,也要走了。





评论
热度(2)
©SHIYUYING | Powered by LOFTER